体操教研室成立于1953年,现从属于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管理。现有教师11名。11名教师中男教师7名,女教师5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助教3人,主要承担全校的体操、体操专项教学与实践、基本体操、团体操的等本科生课程,同时还负责体操硕士研究生的专项理论教学与实践及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
多年来,教研室团结大家,积极投入各项工作,在教、科、训、赛及社会活动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获得各种奖项34项,尤其在参加学校的各项重大活动中贡献突出。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教研室有7名教师参加了科研、竞赛、开闭幕式引导员的训练等工作,因工作出色被学校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2009年有6名教师参加了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方队“青春中国”的训练工作,为我校学生在国庆游行中的成功表演做出了积极的贡献,6名教师均被评为“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优秀工作者”。
一、目前体操教研室承担课程:
(一)竞技体育学院本科生体操专项训练实践与理论,课程类别为专业必修课,适用运动训练专业,学分数35,学时数800,实践学时672,理论学时128。本课程是为运动训练专业体操专项本科生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培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达到体操一级运动员等级标准。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体操项目的运动技术训练和教学方法。体操专项基本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学习与实践,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体操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运用体操专业知识与技能,胜任体操专项教练员和普通院校体操教师工作。能够承担与体操项目相关的组织竞赛、体育管理、训练科研的综合性人才。
(二)教育学院本科生体操专项训练实践与理论,课程类别为专业必修课,适用体育教育专业,学分数24,学时数576,实践学时512,理论学时64。本课程是为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项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每学期96学时。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体操意识,培养学生现代体操教育理念并达到体操二级运动员标准;以人为本,挖掘个人潜能,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了解和掌握体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体操教学、训练、组织竞赛和裁判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体操科研工作的程序和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开展体操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教育学院本科生体操,课程类别为专业必修课,适用体育教育专业,学分数4,学时数96,实践学时88,理论学时8。本课程是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主要包括:体操理论、队列队形;徒手操、广播体操、游戏、轻器械体操、双人练习、器械体操、体操教学技能的培养与实践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体操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体操项目的特点和发展概况,并重点掌握体操术语、保护帮助、体操教学课的组织与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为学生科学、能动的教学实践活动奠定理论基础。基本技术:使学生能独立完成器械体操(技巧、双杠、单杠、跳跃);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跳绳、实心球、体操棍);队列队形等项目的基本动作,并达到体育教师教学示范的标准。基本技能:1. 使学生基本具备体操课的教学组织能力。做到:会讲解、会示范、会保护帮助、会分析纠正错误、会运用教法、会队列队形指挥、会创编游戏、会编操、会编写教案。2. 使学生基本具备利用体操器械进行大众健身指导的能力。做到:会讲解、会示范、、会组织、会评价。3. 使学生基本具备体操竞赛的组织与裁判能力。做到:会组织、会评分。
(四)竞技体育学院本科生体操,课程类别为专业选修课,适用运动训练专业,学分数2.5,学时数64,实践学时58,理论学时6。本课程是为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在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课程的作用。本课程主要通过《体操与基本体操概述》、《基本体操的创编与教学》和《准备部分教案的编写》三讲理论课的讲授,使学生明确体操、基本体操的概念及其内容体系,初步掌握基本体操的创编与教学及准备部分教案的编写;通过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及体育游戏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队列队形及各种操和体育游戏的组织与教学;通过体操四个项目技术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基本掌握体操四项基本动作的技术、保护与帮助及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灵敏、协调、姿态控制、准确的时空判断能力及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通过准备部分的教学实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组织调队、编操、带操及体育游戏的教学组织能力,为今后从事各专项的教学、训练和组织竞赛打下坚实的教学基础。
(五)体育艺术系本科生基本体操,课程类别为专业选修课,适用体育表演专业,学分数1.5,学时数32,实践学时32。本课程是为(体育)表演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是艺术系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基础课程。在落实“一专多能”的技能培养目标中,发挥着“多能”的作用。通过体操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能够了解体操基本知识,初步掌握体操教学实践能力,成为具有组织体育教学课能力的复合性人才。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基本体操的队列队形,徒手体操和技巧基本动作,教学实践课程为创编一套徒手体操,并进行教学实践。
(六)全校本科生团体操,课程类别为公共选修课,适用全校各专业,学分数2,学时数32,实践学时24,理论学时8。本课程是为全校各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本课程主要包括:团体操概述、团体操创编的组织机构、团体操创编的组织机构、团体操主题设计、团体操声音设计与音乐数字制作技术、团体操队形设计、团体操动作设计、背景设计、服装,道具,灯光介绍、团体操训练与表演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团体操的一般理论知识,基本掌握团体操编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初步具备团体操主题设计,队形设计,动作设计,绘制队形流程图的能力,初步掌握团体操编排的一般程序。
二、目前体操教研室本科生情况:
(一)竞技体育学院体操专项班
1.2013级:共计8人,男生2人,女生6人,其中竞技体操7人,蹦床1人,其中国家健将5人,国家一级3人。
2.2014级:共计9人,男生4人,女生5人,其中竞技体操8人,技巧1人,其中国家健将人,国家一级人。
3.2015级:共计8人,女生8人,其中竞技体操6人,蹦床1人,技巧1人,其中国家健将4人,国家一级3人,国家二级2人。
4.2016级:共计16,男生2人,女生14人,其中体操13 人,蹦床2人,技巧1人,其中国家健将8人,国家一级6人。二级2人。
(二)教育学院体操专项班
1.2013级:共计5人,男生5人。
2.2014级:共计15人,男生14人,女生1人,其中国家二级3人。
3.2016级:共计9人,男生8人,女生1人。
三、目前国家体操二、三级通级情况及难易程度分析:
由于本校没有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操一级运动员等级的通级授权,故没有举办相应组别的比赛。而国家体操二、三级运动员通级比赛,定期安排在每一学年的春季学期举办的校运动会之后,由北京体育大学训练竞赛处主办,教育学院体操教研室协办。
(一)二级通级情况及难易程度分析
1.通级情况
自2014年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全国体育院校适用《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特别规定以来,在我校举办的北京体育大学校运动会体操比赛中,通过国家体操二级运动员申请标准,并获得国家体操二级运动员证书的学生共计32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1人,占最大通过总数的67%。可以看出整体的通级情况良好。
2.难易程度
从比赛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竞赛水平,可以看出,反映出二级成套动作对于我校在校大学生来说,整体难易程度适中。
(二)三级通级情况及难易程度分析
自2014年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全国体育院校适用《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特别规定以来,在我校举办的北京体育大学校运动会体操比赛中,通过国家体操三运动员申请标准,并获得国家体操二级运动员证书的学生共计0人。由于每次报名不足8人,达不到组织比赛的条件,并且由于报名参加比赛的以术科专业的学生占大多数。间接反映出,三级成套动作对于我校在校大学生来说,整体难易程度偏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