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科专业» 教研室建设» 排球教研室

教研室简介

一 师资队伍情况

    排球教研室1979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当时全国唯一的术科博士点)。1985年就被评为“全国体院重点学科”,1988年和1994年两次检查评审中保持了重点学科的光荣称号,并被评为“优秀重点学科”。得益于我们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曾有著名教授马启伟、吴中量、黄辅周、李安格等,现有钟秉枢、葛春林、周典明等知名教授。

    北京体育大学的前身为中央体育学院。1953年建院之初设立球类教研室,下设排球、篮球(包括手球)、足球、小球(包括乒、羽、网)等4个教学组。排球教师主要由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教师,从全国各地调入我校的原北师大体育系毕业生(如时光海先生),以及1952、1953年毕业的北师大体育系应届毕业生(如吴中量先生)三部分组成,形成建院初期的排球基本教学力量。由于当时师资力量紧张,部分排球教师兼任篮球、足球普修课的教学工作。也有部分其他专项(如兰球)教师兼任排球普修课的教学工作。

    1955、1956年中央体育学院第一、二届学生毕业,部分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排球教师,如1955年毕业的黄辅周、吕乾正、吴育之先生,1956年毕业的徐宏书、吴守煊先生等。

    为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部分教师通过考试成为建国后第一批体育研究生(如吴中量、黄辅周、吕乾正、吴育之),这些教师学成后回校任教成为教学组的骨干力量。同时将曾执教国家女排的马启伟、李安格调入我院任教。1959年,学校成立后的第一批本科生毕业,其中曾继盛、吴道贤、宋世训、田惠元等留校任教。排球教师的基本队伍形成了。

    1972年“文革”后学校开始复课,招生。之后一批社会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如周典明、高子琦、孔国强、涂卫平等。

    1977年恢复高考后,又有一批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留校任教,如钟秉枢、孙平、葛春林、尹洪满、高峰等。排球教研室的教师最多时曾经达到22人。

    近年来,教研室引进一些年轻的硕士、博士和本科毕业生,目前,教研室共有在职教师14人,返聘教师1人。

    教师队伍中,获得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和硕士各一名。已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64%;教授3人,副教授7人,高职称教师达到71%。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5名;教师年龄结构合适。

    教授、副教授教师均在为本课生上课,达到100%。

    排球教研室有国家级裁判5名,经常参加全国排球联赛、排球锦标赛、高校排球比赛、沙滩排球巡回赛和国际沙滩排球巡回赛的裁判员、裁判长和技术代表等工作。

    目前,我教研室黄勇潮借调国家男排,担任科研教练工作,从国家男排和我们学校两方面都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周典明、梁志军正担任着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任务,在奥组委工作。

    排球教研室先后有国家体育总局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名(钟秉枢、葛春林);霍英东基金奖获得者1名(高峰);学校优秀党员和先进教师4名(孙平、尹洪满、葛春林、古松),还有全国的优秀教师1名(古松)。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学名师1名(葛春林)。还有一些社会工作的奖项。

二 课程建设

    1953年建院初期,我教研室就开设排球专项训练课(运动部1512学时,体育系756学时);排球专项理论课(两个系均开课7个学期252学时)和排球普修课(72学时)。

    1972年至1976年期间,因学制不统一,系科设置不固定,虽仍开设上述课程,但学时不统一,且执行情况不佳。

    1978年恢复高考后,仍然沿用了建校初期的课程及学时,但教材选择和大纲都有很大变化。

    1995年修订新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变。排球教研室开设的课程有:排球Ⅰ(54学时,授课对象为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业学生);排球Ⅱ(72学时,授课对象为体育师资专业和大众健身专业方向的排球专业学生。108学时,授课对象为教练员专业方向排球专项学生);排球Ⅲ(72学时,授课对象为体育师资专业和大众健身专业方向的排球专业学生。108学时,授课对象为教练员专业方向排球专项学生);排球专项实践指导(36学时,授课对象是教练员专业方向排球专业的学生);排球(36学时,授课对象是体育管理专业和体育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专项俱乐部训练(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均为420学时,通过二级或一级排球运动水平测试);软式排球等课程。

    99′培养方案期间,排球教研室开设的课程又进行了调整,包括排球普修课(64学时);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教育专业192学时,运动训练专业64学时);专项俱乐部训练(体育教育专业624学时,运动训练专业1040学时);软式排球;沙滩排球等课程。

    随着办学定位的不断明确,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设置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完善中。但至此,排球教研室开设的专业课程已基本成型。借着03′培养方案和07′培养方案的修订机会,我们不断完善排球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更新内容,充实新的研究成果,改进考核方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一专多能”的目标。

    目前,我教研室开设的排球课程已形成室内6人排球,软式排球,沙滩排球多元发展的格局。为全校所有院系学生开设了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等排球课程。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的专项训练课和专项理论与实践课也很有特色。由于“排球”课程更具有推广和普遍借鉴意义,所以我们率先推出“排球”课程,继2004年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后,又成功申报了北京市精品课程,并在2005年被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从排球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到,每一次的改革都与国家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培养方案的修订分不开。同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吸收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排球运动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我们的精品课程是学校对我们的支持和历年来所有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此外,我们教研室老师还开设了其他课程:如1992年教研室开设的围棋课程。2003年开设的教练科学与艺术课程,竞技指导论课程等。

三 教材建设

    排球教研室历来非常重视教材建设,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本科教学工作之必须。在学校成立初期就开始编写讲义和教材,并发动教研室的教师不断完善和充实讲义与教材的内容。

    1961年国家体委成立体育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下设《球类》编写小组,我们的马启伟、吴中量教授为编写组成员,于1961年7月编写岀版了《球类运动》(人民体育岀版社)。是建国后第一批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1975年为解决教材问题,吴中量、黄辅周、吕乾正、梁思莹等编写的《排球》讲义在我校油印岀版。

    1978年3月,体育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排球”编写组岀版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排球》,我们的教师吕乾成为编写组成员。

    1983年全国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岀版了体育系通用教材《排球》,我们的吕乾正、吴中量、李安格为编写组成员。之后,每一次体育院系通用教材的编写都有我教研室教师的参与,包括专修教材、普修教材、函授教材等。

    1991年,由我教研室教师编写的运动系教材《排球》,在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岀版发行。这是第一次我校自己出版排球专项教材。

    1998年,高子琦和黄辅周编著的《排球裁判必读》,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辅助教材已再版两次,发行量很大。

    2002年,孙平编著的《软式排球》,成为我校软式排球选修课的教材。

    钟秉枢编写的《教练科学与艺术》; 高峰的《竞技指导论》。

    2003年以来,立项或完成的学校精品教材包括《排球运动教程》,《现代排球技战术训练法》,《现代排球技战术教学法》,《沙滩排球》,《软式排球》等。已经或正在使我们开设的所有课程都有自己的教材或教辅材料。

四 训练竞赛与教学工作

    运动竞赛是检查教学、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时也能为学校争得荣誉。我们一直把它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来真抓实干。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校组建了女排青训队,为中国女排直接输送了曹慧英、杨锡、陈招娣等优秀运动员,为中国女排首获世界冠军做出了贡献。历届教研室领导十分重视提高校代表队训练水平,选派优秀青年教师但当主教练并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当顾问,齐心协力狠抓训练作风,促使运动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历年来,我校男女排球队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学校争夺了荣誉。我校男排1988年取得全国体院冠军后,1989年取得乙级赛冠军并晋升为全国排球甲级队,并连续三年经过艰苦顽强的拼搏,保持了甲级队称号。1991年底,学校表彰男排,授予“团结拼搏,敢于胜利优秀代表队”光荣称号。2002年我校男排再获全国体育院校排球比赛冠军。我校女排同样也在1993年全国体育院校联赛中获得冠军,并获道德风尚奖。以后又多次取得前三名的成绩。在2006年的全国体育院校排球比赛中,我们取得了女排第二,男排第三的成绩。这是在各队均有职业运动员参加,甚至是国家队队员参加的情况下取得的。近几年还组队参加北京市高校排球比赛,男女排均保持在前2~3名的成绩。参加北京市高校软式排球比赛及沙滩排球比赛,同样取得了好成绩。2004年8月我校男女排参加亚洲东区排球锦标赛,均取得了第四的成绩,这是我校三大球项目中,第一个参加洲际比赛,并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教学质量是衡量学科工作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我们已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

    在本科教学实践中,全体教师积极适应教育改革,热爱教学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在普修课方面,选编大量的球操和用球的游戏,即提高了学生学习排球课程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触球次数,提高了球感,同时降低学生学习排球技战术时的困难,帮助学生加深对排球运动的理解。在专修课方面,针对近几年招生水平下降的情况,在体育教育专业的专项训练课中,将基本技术与比赛实用技术平行教学,这种教学训练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快“成才”,既掌握基本技术,又能参加每学年的专项班联赛,完成通级的任务。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已形成规范。还采用了形成性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练习,以期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五 科研成果

    教研室从成立开始,就重视科研工作,把它看作学科建设发展的动力。我们许多教学、训练改革的成果,都是以科研为先导进行的。在科研与教学、训练的结合上取得一定成绩。我们的科研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围绕着日常教学训练等工作进行科研,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训练工作和水平。二是面向社会,面向国内外的排球运动实际情况进行科研。三是从排球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跨学科方向进行科研,扩大科研的研究范围与领域。

(一)围绕日常的教学训练工作开展科研

    “关于北京体院排球普修课的调查分析”;

    “关于北京体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情况的分析”;

    “排球运动员一级、二级水平的测试方法和评定标准”;

    “关于排球专项学生教学、裁判、竞赛组织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本科排球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等。

(二)紧跟国内国际排球运动发展趋势进行科研

    “关于空间差扣球的研究”;

    “关于单脚起跳扣球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排球教学训练大纲”;

    “现代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

    “排球运动科学探蹊”;

    “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等。

(三)走岀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跨学科方向进行科研

    “足、篮、排球运动员智力结构特点的研究”;

    “中、美、澳三国奥林匹克品牌营销管理的比较研究”;

    “2008年奥运争光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北京体育大学网站开发与设计”;

    “篮、排、足少年运动员智能特征及测评方法的研究”等。

    近三年来,我们教研室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有80多篇;主编或参编出版10余部专著和教材;立项或完成的科研课题近20项;获得科研或教学成果奖励10余项。

六 教研室工作闪光点

    (一)我们是一支团结有凝聚力的团队,教研室领导关心教师,热心为教师服务,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给年轻教师并为年轻教师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尽可能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每位教师都非常维护集体的荣誉。我们可以当面提意见和建议,我们能够一起探讨问题。在这个集体中大家心情舒畅,愉快投入每天工作。

    (二)我们常年坚持认真做好每一件日常工作,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教书育人。就是这种坚持,坚持出了我们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坚持出了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球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坚持出了我们的教师在学生评教中总是名列术科组前两名;坚持出了每年都有我们的教师名列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榜单。

    (三)坚持把好考试关。我们将“排球运动员一级水平测试方法及标准”,“排球运动员二级水平测试方法及标准”等科研成果运用到考核中,而且每学期都包括身体素质的测试,对学生的训练水平进行严格考核。采用教法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进行考核。普修课程也严格考核。并且考教分离。这些多年坚持的考试内容和方法,规范,不随意改动。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调整时,都进行集体讨论,达成共识。也是这种坚持,使我们的专项学生在两个学院各个年级的总体表现是优秀的,不论是学品,学习成绩还是能力水平;每年都有我们的学生论文获得学校的优秀论文奖,甚至是全国体育院系优秀本科学生论文奖;我们的男女排球队一直是学校的重点代表队;近两年有多名排球专项学生被保送研究生。

七 存在的问题与建设设想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走自己培养和引进人才两条路子,培养并推出北京市教学名师,甚至国家级名师;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训练型人才。形成各有特色、不同类型的教师人才队伍,也希望学校在制度上认可不同类型的人才,发挥各自的作用。

    (二)加强并完善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更新和充实内容。

    (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自主教材的建设。

    (四)结合教学与训练,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希望能有流动的专职科研人员名额,集中精力出高质量成果。

    (五)继续坚持严格的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强细节管理,使本课教学工作更加规范,有利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提升自己,扩大影响。